从术数文化浅谈文化自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把对它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为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和发展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古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为辅,涵盖多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可以说,古代各种思想观念、文艺与科学技术乃至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延续至今。

术数文化也不例外。术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术数?《辞海》解释,术指方术,数是气数,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术数起源于什么时候?作为巫术,虽不成术数体系,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巫术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强加影响和控制,借以趋吉避凶、预测未来,是远古时期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的结果。巫师扮演了超自然力和人之间的媒介,在生产和生活中实施巫术。这里的巫术是早期的术数。商周流行卜筮术。卜根据烧灼后的龟甲和兽骨裂纹,筮用蓍草或其他可数物为工具,推测人事吉凶。现存的甲骨保存了大量商周的占卜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占星术、占梦术、相人术、相地术等,可以说中国各种各样的术数在这时已经基本上产生了,后世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发展。术数到底包括了哪些内容?有学者把术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部分是长生类,有气功术、炼丹术、房中术等;第二部分是预测类,有卜筮术、占梦术、占星术、占候术、相人术、算命术等;第三部分是杂类,有幻术、招魂术、禁咒术等。

由此可见,术数中的大部分是被称为“封建迷信”的东西,那么如今研究术数文化有何意义?从文化的角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术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运用。术数文化对古人的衣食住行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那么研究术数能帮助现代人解释古代自然人文现象,对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或文学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术数起源于人类对超自然能力的崇拜,这是对改变自然的渴望与向往。换句话说,这是自然或社会现象对人类的行为活动有着重大干涉,于是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规律。所以古代术数文献记录了大量古时的天文、地理、气象与人类活动等资料,这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是近些年比较热的概念。大数据技术希望能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机器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各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可以对新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有朴素贝叶斯方法、支持向量机、线性回归等。简言之,机器学习会让机器学会使用人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分类方法与古代术数文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古代术数也是从大量自然人文现象(大量数据)中提取关联信息(指标),建立关联模型(训练),进而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故术数中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推进文化自信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实践。在没有科学理论的古时候,术数在流传的过程中蒙上了积垢,导致流传下来的术数中包括了科学和迷信,如今的术数以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学说为基本理论,有卜筮、占星、占候等分支,是个庞大深奥的体系。从人文角度来看,这些充分反映了朴素的民俗。但从科学角度,在认可术数文化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之后,有必要分清其精华和糟粕,应当让精华为现实服务,而对其糟粕加以批判。

以占侯为例。谈到占候术,不能不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物候学。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动植物季节性现象同环境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物候学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动植物行为与环境的变化,探索动植物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活动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物候现象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这里的物候学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物候学,但也是从古代的物候学发展而来的。现代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对中国古代物候学发展及内容做了系统的研究,上述范围大体上可以包括古代物候学。不可否认,古代物候学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积累,包含了许多古代的科技知识,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但是,古代物候学远没有现代物候学那样具有科学性。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加上人们的思维观念受到极大的约束,故对于自然界里的动植物与气候、人与气候、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东西,有的甚至完全是错误的。

占候术与古代物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占候术将古代物候学纳入到天人感应、宿命论等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当中,形成既有理性成分,又有非理性成分的术数理论体系,用来作为预测人事吉凶。占侯学在面对客观规律时,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犯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例如,有地区认为如果入伏天下雨,则这个伏天会比较凉快,不会出现旱情。而一天的气象很难对之后几十天的气象都产生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也以此为准,会造成粮食收成不好等情况的发生。此外,中国疆域辽阔,由于地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劳动人民总结的经验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片面性,不能形成普遍规律。而文化是交相融合的,一个地区的客观规律不一定符合另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之后,不同的规律认识可能会在某一地区的生产实践中造成一定的误导,进而形成谬误。而占侯术犯错的原因还是在于古代的资源条件限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使古人缺乏对物候现象的深层次认识和科学探究,从而使得古人不能究其原理,只能浮于表面规律。另外,现代的自然条件同古时候有很大变化。尤其是工业化的推进,严重破坏了自然条件和生态文明,使现在出现很多未知的物候现象,也使传统占候术失去效力。在农业生产方面,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事物背后的联系,进而在原理上研究规律,并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如果说古代物候学是一种素朴的科学,它或多或少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使用价值,那么占候术则是滑入歧途的物候学,具有浓郁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巫术迷信色彩,需要进行批判。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时代召唤。在新时代,我们更要批判性继承、研究和弘扬包括术数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掘其当代价值,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术数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业,完成时间为2018年1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